書畫艺術是通過視覺感染觀衆的,世界上任何一種平面視覺藝術,又幾乎都是靠“點、綫、面”成的。
説起“點、綫、面”,人們大多會想到俄國藝術家康定斯基所著《康定斯基論贴、綫、面》一書中的論述。其实中國書法從殷商甲骨文算起距今已有3600年历史,中國畫與中國書法同源,至少從已發掘的戰國時期的帛畫算起,已有近 2000年的歷史。這些文字和帛畫,都是以“點、綫、面”爲構成元素建立起來的。而且在中國的書法理論和中國畫理論中,早就有了有關“點、綫、面”的論述。
例如,唐代張懷瓘論書:“文則數言乃知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文字七論》)指的就是點綫面的功夫。就是説,看你寫字,就知你的功底,看出你的修養,看出你的密美追求。
再如,孫過庭在《書譜》中説:“真以點畫爲形質,使轉爲情性;草以點畫爲情性,使轉爲形質。”這“點畫”與“使轉”指的就是點和綫,“形質”與“情性”,所謂“形質”,就是點畫的“形態”與“質地”,指的是具體的筆畫、綫條和造型。在形質上真書(指楷、隶、篆)重點畫,而草書重綫條。所謂“情性”、可以理解爲“情感”與“性靈”。這就説明中國書論早就有“點綫”的研究。而且,已經把“點綫”與“情性”聯系在一起,視“點綫”爲“有情感的點綫”。
三如,“右軍如龍”、“北海如象”,指的是羲之書法活潑靈動,李北海風格穩健敦厚。
四如,中國畫的點、綫、面,是中國畫造型的基本方法。其中點爲基本的基本,點的延長成爲綫,點的累計成爲面。中國畫除了圆點、直點、斜點、横點、散點介子點、胡椒點、葉點、垂露點、鼠足點、米點等,還有勾、皴、擦、染等技法。綫有長、短、粗、細、曲、直、方、圓、斷、續、濃、淡之分。還有“石分三面”之説,面與點、綫的結合,構成了中國畫明暗、透視的效果,也表現出中國畫厚實、雄强的張力和靈活多變的散點透視。
當然,中國傳統的書畫藝術論著中,關于“點綫”的論述明顯多于“面”的論可述。筆者以爲,關于“面”最爲著名論述要數“計白當黑”。“計白當黑”是書法術語,也是中國畫的術語。例如山水盡的天空與水,常常以白留之,既不畫水也不以着色來表示天空。它不僅僅是中國傳統美學的一個觀念,也是一種藝術創作的經營方式。
南齊謝赫的著作《畫品》提出的“六法”中有“經營位置”,指的就是布局或稱整體章法。用現代語言表達,就是“分割空間”。中國書畫就是用“點、綫面”在一張紙上分割空間。我曾在同濟大學作演講時,走訪了該校的城市規劃設計學院,發現那裹的教師是在教學生如何分割空間?學生學習的是如何在地球上(當然指一塊特定的場地)分割空間?我把他們稱之爲地球的設計師,而把自己看做是一張紙的設計師。區别的是前者是建築,而後者是書畫。場地不同,材料不同,但分割空間的方法和觀念基本相同。因此,我敢説學習書畫,就是學習設計。畫好每一幅盡和寫好每一個字,就是在設計。書法家是爲文字的再造形而活着,畫家則是爲創作一件與衆不同的作品而活着。
這種“再造形”和“与众不同”,追求的目標祇有一個,就是前無古人。
著名畫家吴冠中曾説:“脱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其價值等于零。”我的理解是,首先“脱離了具體畫面孤立的筆墨”,没有説作爲技法的筆墨本身,更没有说不要掌握筆墨技法。
第二,他特别强調了“孤立”二字,就是明確地告誠大家,在評價一件作品時,不要孤立地去評價這件作品的具體的“筆墨”。例如,衹評論“點如何如何”,“捺像不像顔真卿”等等。
第三,要正確地理解“筆墨的價值等于零”。吴冠中是要告誠那些衹關注筆墨衹關注技法,而忽視作品本身藝術感染力的評論家或觀衆。并没有説,不要重視筆墨技法的訓練和掌握。
因此,筆者作如下歸納。
1.中國書盡是靠掌握具體的筆法、技法來完成作品的,但是一件好的作品,除了技法、筆法之外,構成的因素有許多,筆墨衹是其中的一部分。還有諸如人文修養、藝術家的自身氣質、性格,還有他所掌握的筆墨技法、宗派及歷史傳承等。
2.技法學習和訓練是必須的,是進入傳統書畫的必由之路。不僅不可忽視,還要盡可能選擇自己所喜歡的方面去深入學習和掌握。例如,學習花鳥不懂工筆、寫意。學習書法不會正、行、草技法。學習書畫不了解點、綫、面等,就無法入門,就不可能打開傳統之門。
3.藝術家及其傳統藝術的愛好者、學習者,不能僅僅滿足于技法的掌握,特别是在進入創作時,不能爲技法而技法。技法是爲創作服務的,是爲表現藝術精神服務的。
4.吴冠中推翻了傳統筆墨,創造了“吴式筆墨”。就是這獨具特色的“吴氏筆墨”打動了觀衆,形成了吴冠中繪畫藝術的魅力。吴冠中有一次回答記者提問時進一步説明了他爲什麼要推翻舊有筆墨,他説:“筆墨跟着時代走,時代的内涵變了,筆墨就要跟着變化,要根據不同的情况,創造出新的筆墨,還有其他新的手段,爲我服務。”
5.然而,吴冠中的創新從何而來?他“推翻”的底氣從何而來?筆者以爲,他還是從學習傳統中來,他深知了傳統文化中“變”的真理,他懂得了表現個性、表現時代精神的道理。
因此,每一個學習者應該懂得,當你腦中一片空白時,當你對傳統和前輩的探索一無所知時,你的起步衹能從學習開始,然後取捨,再然後變革、創新。尤其是學習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它有一個“先入後出”的問題。
吴冠中的變革,很有魅力,很具開創性。然後,他的主基調還是“黑白”對比,“陰陽互補”,他的筆墨還是中國的。
中國書畫藝術之所以有養心修身之術,是因爲它有一種静心神游、恬淡虚無聚神理氣的功能,而這個功能會把你帶到一個“入静”的狀態。静以修身,静以致遠。使你擺脱快節奏帶來的煩躁,達到調和心情、回歸自然的本我。
我們每天生活在世俗的環境中,然而我們又想給自己留一點時間,在快節奏浮躁的生活中,留一片清静。于是乎“慢生活”就這樣流行起來。筆者以爲,“慢’是“静”的前提。慢不下來,就不可能有静。因此,一個人每天能留一點時間用于閱讀、用于思考、用于寫作、用于散步、用于喝茶、用于對弈、用于書畫將成爲一種時尚,甚至是一種奢侈的享受。
中國書畫是其中一個慢生活方式,也是一個讓人静下來的藝術。
中國書畫依次追求“逸、能、妙、神”四品,而爲了達到“四品”,學習者在努力追求“得心應手”、“心手雙暢”或“心領神會”裹,在人藝雙修中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所謂“得之于心,應之于手”,是在千百次揮寫中,磨練而成的。“刻意”行,“苛求”也無成。中國書畫的最高境界當然是“天然”二字。
所謂“心手雙暢”與“心領神會”,是人的意念已經與手所掌握的技法達到高度一致、趨于完美。這不僅需要培養高超的技法,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備良好的修養和悟性。
筆墨與人文密切關聯,這就要求深入學習的人,要學習詩歌、散文、歷史、地理等等書畫本身之外的知識,這些知識將極大地豐富你的人文内涵,這就是我們常説的“功夫在字外”、“功夫在畫外”。
中國書畫是最爲人性化的藝術,所以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兩大功能修身養心之術和知世悟道之功。重視中國書畫創作的人,衹有做到“人文雙修”“德藝雙馨”,才有可能架起人藝一體的橋梁,通往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因此,人與書、人與畫、書法與繪畫、書畫與人文、藝術家與自然,都是緊密相連不可分的整體。否則就没有“見字見人”、“見筆知心情”、“人書俱老”“字如其人”這些説法。一句話。中國傳統書畫是建立在中華傳統人文和哲學基礎上的。當我們静下心來習字畫畫的時候,不忘深人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立書、立畫與立人的關系,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書品、画品與人品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