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艺术有三大领域,绘画、雕塑和音乐。而中国还有书法。
书写文字就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唯有中国的书法。中国书法还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为直接表现个性、最为抽象而且具备丰富内涵(想象力)的艺术。
中国书法除去色彩,几乎涵盖了中国绘画的所有元素。
汉字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主要是它的"形"。例如各种书体的形态,每一个书写主体创造出来的笔下形态,是构成一件书法作品永恒的基本条件。透过所书写文字的"形",不仅能使我们获得美的享受,还能透过这个"形",穿越时空找到历史的深沉感或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历史人物的风格和审美。
当然,这种"形"和"意"或"义"的联系也不是绝对的,每一位书家的个性决定了他笔下的文字总体精神是一种客观存在,这就不难解释"一位优秀的书法家为什么也不是写所有内容都得心应手"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这样试想:如果让颜真卿与王羲之对换一下角色,可能既不能成就《兰亭序》,也不可能有《祭侄文稿》问世。
然而,当书法家开始关注文字的"形"与所要表达的"意"有关联时,我们就会发现,不是任何"形"都能正确地表达同样的"意"或"义"。例如:为了要表达"中国崛起"这四个字的"意"和"义",你如果采用秀美的线条(形)来表现,总感到分量不足,不能表情达意。但是,如果你采用古朴、浑厚的书体风格,就能够匹配,显得更为合适。反之,如果我们要写"春风杨柳"四个字,则需要采用轻松、活泼、秀美的线条,更为妥帖。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断定:一件优秀的作品问世,一定是艺术家的情怀、个性与他所要书写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然,艺术家也有多种情感,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作品,不能一概而论。有时不得不"具体的作品作具体的分析"。
艺术家的主体精神,是艺术家作品的灵魂,它是决定能不能吸引观众的关键。周俊杰曾说:在展览会上众多的作品中,一眼便可分出作品的高下,最好的作品一下便把你吸引过去,甚至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
时代呼唤创作主体精神。
创作的主体精神,是艺术作品富有生命力的根本。黑格尔有句名言:艺术不受物质的束缚,愈表现出心灵的活动,也就愈自由、愈高级…也就愈符合艺术的观念"。
"艺术家不应只是古代优秀作品的复制者"(周俊杰),艺术家应该凭藉个人的气质、性格、意志、修养、情感、审美取向,去创作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作品。
为了更好地做到艺术作品的表情达意,艺术家除了张扬自己的主体精神外,还需要加强宏观上的研究。姜寿田先生所说的"思想家淡出,学术家凸显",确实是当代书法艺术发展中的现状,再一次地提醒学界,要正确看待当代书法的表面繁荣。也就是说,书法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国书法在当代的地位与角色?等基本理论问题需要研究与明确。因此,不仅要客观公正的对待宏观研究方法论的探索与研究,而且要让整个书法界认识到这是一个关系书法艺术长久发展的命运问题。
"书画",为什么书在前画在后呢?"书为心画",是因为"书"最直接、最本真地表达了心之所好、心之所想,甚至可以说书法的点画和线条直接体现了人的心灵活动。所以中国书法被公认为,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抽象的艺术。绘画需要通过表现自然界中的景物,来描写艺术家的情感。而书法不需要色彩,没有具体的物象,却能表现艺术家的整个世界。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老一代中国画家非常重视写字的原因了。
时代需要创新的艺术家,需要有创新的书法作品。
一个没有创新作品的"书法家"是不可能在历史上站得住脚。然而,书法艺术家的创新,又是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体现出中国书法的普遍性。只有个性而没有普遍性,也是很难被时代接受的,因为您的个性完全脱离了普遍性,也就是没有处理好创新与传承的关系。
没有继承的创新是无源之水,没有创新的继承只能成为"书奴"。
因此,优秀的书法家常常是先继承后创新,边继承边创新,一辈子不断地吸取传统的养分,一辈子为创新在探索。这是一个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
"个性"最可贵,它是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最可贵的要素。那么,什么是个性呢?著名书法家周俊杰认为:"是一个人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精神的、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其中包括艺术家对视觉、知觉、联想、情感、兴趣、意识,以及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
艺术水平的高低,除了艺术技法,还受艺术修养、精神气质和人生态度的影响。
同自然之工,得造化之理。达此境界者,已出神入化也。
中国书法的本质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其中包含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笔者很赞同"书法就是一个小宇宙"的提法和观点。
心理学家认为灵感就是一种潜意识,它会在特定的时间、场合突然地被激发出来。著名书法美学理论家周俊杰在陈述灵感的特征时认为:偶然性、个性、短暂性和自由心境,是艺术灵感产生的四大特征。
笔者认为:开放的心态和自由的心境,是产生灵感的根本。开放的心态,决定着一位艺术家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状态。其中包括勇于超越前人、超越自己的勇气和胆量,永不故步自封、能够不断吸取营养的探索与学习精神。自由的心境,可以加速灵感的孵化。因为自由,就不受或少受外界影响,可以始终保持艺术创作的自由状态。
大多论者认为,灵感偏重于感性。而我认为:灵感是理性与感性有机融合的产物。
没有理性的学习、吸取、感悟和储备,灵感不会从天而降。日本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曾经在回答"灵感如何才能降临到我们身上?"这个问题时说:"我相信在创造性领域里,能够产生关键性作用的就是强力的意愿与全力以赴,否则灵感是不可能降临到我们身上的。"
因此,灵感有时虽然来无影、去无踪、很突然,其实还是日积月累、苦思冥想、不断探索的结果。是上帝对一个执着探索者的奖励。
在日常的艺术创作中,因为一个展览,一件作品,或者一次交谈,一本书,一个有兴趣的难题,甚至是一个广告,或者一个店招,眼前一亮时就会产生创作的灵感。这种顿悟,会调动起你全部的神经,使你达到不吐不快,操笔欲书的状态。例如,在阅读到书论中关于长短、虚实、粗细、快慢、干湿、浓淡等对比,带有哲理的理论时,突然对"凹凸"这个词产生了顿悟,发现"凹凸"这两个汉字,就是一阴一阳,而且完全可以互补,因此就有了《凹凸系列》作品。再例如,由于创作的心态是自由的、轻松的,有时面对一个汉字,在纸上画画写写发呆时,也能触发灵感的产生。我的《黑白系列》就是这样玩出来的。当《黑白系列之一》完成之后,突然想到是否可以来一个颠倒黑白?于是《黑白系列之二》就由此产生了。如果说《黑白系列之一》是经过了反复思考、推敲、完善的过程,那么《黑白系列之二》的产生,只是一个念头,却来得那么自然、那么轻松。
艺术与科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艺术更加尊重人的主观选择,而科学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中国人选择文字作为最佳的媒体来实现主体精神,创造了世界上独有的纯抽象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素材,"仅取文字之结体,并以神为主导,改造着、变化者原有的形。"(周俊杰语)打开一部《书法大字典》,同样一个"寿"字,历朝历代,不同的书家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不同书体、不同个性风格的形象来。
更为惊讶的是,不仅仅是一个"寿"字,可以如此变化,几乎所有的汉字都可以如此,都可以随着不同的书家书写出不同的风格。因此几千年来同一个汉字,可以创造出无穷无尽的形象。
千万个书法艺术家,在不断地创造出每一个汉字的新形象。大浪淘沙,优胜劣汰。优秀的留了下来,不被后人认可的就自然成为了历史。
西方艺术,可以通过建筑的风格变迁来划分时代或派系。但是,如果要论述中国艺术史的分期,却离不开中国书法。尤其是汉字书法各种书体的演变和发展,最为明确地揭示了中国艺术史发展的断代和脉络。
爱好者关注书写,书法家注重技法,而思想家却在思考书法艺术在当代的角色与地位。